一片“绿叶”年入百万,石首这个村解锁“靠水吃水”新方式!

2025-04-22 08:45  

清晨,芦苇荡里荡起簌簌声响。石首市东升镇范兴垸村村民陈再德弓着腰穿行在芦苇丛中,布满老茧的双手翻飞如蝶,转眼间青翠的粽叶便在她的蛇皮袋里堆成小山。“芦苇叶,还能卖这么多钱?”“一天采150斤,现结400多块钱,比种地强多喽!”面对儿子张平的疑问,陈再德笑着说。

靠着采粽叶,陈再德的收入年年增长。但要说她还有什么烦心事,那就是儿子的工作。张平以前在重庆干建筑工程,收入还行。这两年,行业不景气,结账时经常收到一摞摞的“白条”。

每到深夜,看着儿子愁得睡不着,陈再德心疼得紧。“要不你干脆回来,就干粽叶收购生意。”母亲的话,引起了张平的深思。
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范兴垸村紧挨着长江,洲滩上的芦苇到处都是,资源十分丰富。芦苇叶清香淡雅,绿色无污染,柔韧性好,特别适宜作为粽叶。

“收购商上门收,现金结账,不打白条!”村民苏大香是附近村民公认的“采叶冠军”,日采200斤,日赚超500元,一年能采两个半月,从4月中旬一直采到端午节前后。

石首城区某公司收购粽叶长达14年,粽叶销往全国各地,在东北地区市场尤其火爆,根本不愁卖。负责人万立元告诉张平,石首城区芦苇叶收购价格每斤比范兴垸高出五毛,达到3块多一斤。

经过长时间的调研,张平摸清了粽叶的市场行情,嗅到了商机,也下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。这几天,范兴垸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西侧的空地上看到,一栋名为“楚叶香”的粽叶收购加工厂房正拔地而起。今年初,范兴垸村争取到了一笔乡村振兴衔接资金,修建粽叶加工厂。张平得知消息后,立马表达了租赁厂房的意向。很快,张平以每年4.5万元的价格将厂房租了下来。

为了支持儿子创业,陈再德带着老姐妹们一头扎进芦苇荡。80多名村民组成的“采粽叶大军”,多是本村人,平均年龄60岁左右,他们一天能采一万多斤芦苇叶。

如此大量地采芦苇叶会不会影响芦苇生长,破坏生态环境?作为长江洲滩的管理部门,最初,石首市洲滩管护中心负责人也有担忧。特别是湖北仙鹤纸基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石首后,芦苇原料供应会不会出现问题?这两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:弯腰采叶的村民或许不知,他们无意中践行着“共生”智慧。“采叶不伤秆,只采中间部分的大叶子,芦苇反而长得更旺!”范兴垸村党总支书记刘丰庆说,叶片采收后,阳光透入根部,新叶加速再生。这片湿地里的芦苇,既是经济来源,又是“生态卫士”。芦苇发达的根系吸附杂质,净化水质;摇曳的茎秆还可为鱼虾筑巢,引来白鹭栖息。

村民的蛇皮袋里还藏着“取舍之道”。同属禾本科的荻虽秆坚韧,纤维含量更高,叶片更细,不合适作为粽叶,但更适合造纸。村民们采粽叶时,只取芦苇叶,不动荻叶。这种“取之有度”的默契,让生态与经济在江滩上找到平衡。

如今,在范兴垸村,粽叶产业链虽简单却高效:清晨采叶、当日收购、冷链直发全国。但村民的愿景不止于此。“要是行情好,我们要自己建加工厂包粽子,延长产业链条,收入还能翻番!”张平盯着成捆的芦苇叶跃跃欲试。

一江春水一叶绿。长江大保护的春风里,范兴垸村把“靠水吃水”写成新剧本:不砍一棵芦苇,不动一株荻草,让绿叶变金叶,让江滩成银行。当沙沙叶响汇成致富歌谣,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话,原来这般动听。(记者:车荣华;通讯员:吴婷婷)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