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前召开的全省供销合作社企业工作会议上,石首市供销社创新实施的“资产确权增效益、资源赋能强服务”改革模式,作为县级社转型样板获重点推介。
市供销社党组书记、主任刘旭望介绍,近年来,市供销社通过破解资产确权困局、重塑资产运营机制、延伸为农服务链条,实现社有资产增值超1000万元。
近日,记者走进团山寺镇供销合作社看到,改造后的大楼焕然一新。前不久,石首市供销社通过招商引资和公开拍卖,即将在这里建成石首市西南规模以上的日用品集采集配中心。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,变化源于供销社改革的深入推进。 刘旭望说,面对权属不清、资料缺失等历史难题,我市建立供销社、自然资源、司法等多部门协同机制,创新“摸底建档、分类定策、联合勘验、并联审批、动态管理”“五步确权法”,实现资产数字化全周期管理。
团山寺镇供销合作社大楼完成确权后,市供销社投资13万元对其进行改造翻新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环境服务,并经安全鉴定后重获“身份认证”,从过去闲置多年的劣质资产实现“华丽转身”,变成了市场主体的“香饽饽”。
据了解,去年以来,通过实施“容缺办理+专班攻坚”等精准措施,13处争议资产经供销社、村集体、关系人三方会审达成确权。目前,市供销社已完成确权登记面积31.7万平方米,化解土地纠纷等遗留问题67项,确权率达72.8%。
眼下,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,记者在石首市农膜回收中心看到:一辆辆大货车满载着从田间地头收来的废旧农膜驶入仓库卸货。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两处农膜回收仓库正是由原生资公司2处闲置的城郊收购点改造而成。
近年来,市供销社采取“改造提升+市场运营”模式激活沉睡资产:将城区原回收仓库转型为现代化配送中心,引入龙头企业2家。依法收回9处被占20余年的乡镇棉花、生资站点,带动农资集配效率提升60%。创新“资产变资本、仓库变商场”转型路径,建成农膜回收中心、农事服务中心等特色平台,盘活闲置资产10.3万平方米。
这两天,正值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期。在东升镇黄家潭村的麦田,市供销社控股的合丰公司负责人正带领飞手开展小麦“一喷三防”飞防作业。近年来,市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,采取“农资集采直供+农业社会化服务”方式,优化供应渠道,降低农业生产成本,实现农资采购成本下降10%以上,24小时直达田间。
刘旭望介绍,目前,市供销社正发挥传统网络和资源优势,形成资产管理、农资供应链、农业社会化服务、金融等四大业务矩阵。在不断盘活资产的同时,农资板块实现“手机下单、直供到田”,年内供应量突破1000吨;“合丰农服”覆盖所有乡镇,集成快递收发、农技咨询等多项便民服务;创新“玉石助农贷”金融服务,累计授信新型经营主体2600万元。(记者:车荣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