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从派出所搬来,我经常来歇脚喝水,这儿就是环卫工人的‘休息驿站’!”近日,高温酷暑,中午12点,环卫工老王攥着大塑料瓶走进绣林派出所,接满清凉饮用水后,在备勤室的椅子上安心打了个盹。
八年来,绣林派出所换了三任所长,但这份把环卫工当亲人的贴心从未改变。将每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小事”,都当作守护万家安宁的“大事”来办,在石首市公安局民辅警当中,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。
户籍窗口:方寸之间显温情
户籍窗口是警民连心的桥梁。如今线上办、跨省通办、延时办等便民举措不断升级,按流程办好业务已是尽职,但调关派出所户籍员郑丹偏要给自己“加码”:政策解读必须讲透、业务办理必须周全、群众合理诉求必须全力争取。
凭着这份较真,她帮湘鄂两省分离五十年的亲人重聚,耐心对接重庆人社部门咨询政策,再逐字逐句向求助人解释清楚。她的事迹半年内两次登上《人民公安报》,在全国公安系统都属罕见。
高陵派出所户籍员徐丹服务群众同样不分分内分外。一位老人因留守孙子偷用手机打赏主播,花光了仅有的两千元,急得找到户政窗口。这事本与户籍无关,可看着窗外的烈日和老人期盼的眼神,徐丹实在不忍心让她再跑一趟值班室。
忙完手头工作后,她接过手机查看记录,一步步操作申请退款,第二天老人就收到了退款。“孩子爸妈不在身边,这钱要是追不回,我真不知道咋办!”老人专程来道谢,话里话外满是感激。
社区警务:民警就在咱身边
三年前,吴淑兰从交警秩序中队调到笔架山派出所当社区民警,有人劝她:“社区工作太杂,不如交警单纯,你家里事又多,走走过场就行了。” 她却笑着说:“要干就干好!”
之后,吴淑兰一头扎进社区,逐门逐户走访,群众反映的事件件有回音,她也渐渐成了居民的“自家人”。
从情况相对复杂的北门口社区,到商贸繁华、纠纷频发的建北社区,吴淑兰探索出“刚柔并济”的工作法,推动“民警+辅警+义警”联防模式,让社区实现平安无案,居民安居乐业。
年过五旬的刘诗军从局机关纪委调到绣林派出所太平坊社区后,把工作重心放到“预防”上,他主动加入业主群,调和物业与居民的矛盾,组建“太平坊义警”团队,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。
这几年,刘诗军救过迷路的孩子,在护学岗救助过中暑的家长,阻止过电信诈骗,调解过菜地边界纠纷,被辖区居民亲切地称为“管得宽的太平洋警察”。
横沟市派出所副所长李朗坚守百花台社区警务室八年,已近不惑之年的他,从当初群众口中的“小李”变成了“老李”。凭借扎实的基层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,他总能调解“疑难杂症”纠纷,社区群众都习惯说:“有困难,找老李!”
派出所:“小案件”有大民生
派出所每天接到的警情和求助,90%以上是小事、小案、小纠纷。可这些“小”事若不用心办,伤的是群众的心,损的是公安的形象。
“手机里有贵重资料,丢了之后,就被关机了!”近日,市民张女士来到绣林派出所求助时急得直跺脚。
民辅警通过监控锁定了小区,但几百户人家没法挨个细问。得知手机有定位,民警决定守株待兔。
第三天手机一开机,民警立刻根据定位找上门,最终帮张女士找回了手机。“警察真的很给力!”张女士感激地说。
7月8日,一条“寻人启事”牵动了湘鄂两地人心:笔架山街道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走失,家人急得团团转。
笔架山派出所、高基庙派出所与湖南警方立刻联动,一场跨越省界的“爱心接力搜寻”迅速展开。最终,在群众协助下,被雨淋日晒的老人在湖南华容县被找到。
正是这样一件件“小事”的积累,让警民同心的暖流涌动。
近年来,石首市公安局坚持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聚焦派出所“主防”职责,以破小案、办小事、帮小忙、解小忧、惠小利的“五小警务”为载体,扎实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越来越强。(记者:车荣华;编辑:袁俊峰;责编:段植兰;审核:后雨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