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首市高陵镇三面环水,藕池河、安乡河、栗林河穿境而过。
1998年,长江石首流域遭遇特大洪水,藕池河水位达到历史高点,高陵镇杨叉堰堤段外垸几乎全线被淹,高陵岗村(今高陵岗社区)近60户村民紧急转移到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里,村民陈明军一家便在其中。
洪水退去后,陈明军和其他受灾群众一起,从垸外搬到了移民建镇安置点,如今他在镇上经营着小买卖,生活安定。回忆起98年大水,时隔27年,他仍记得清晰:“洪水漫到了胸口,差点溃堤的地方,离我家仅有30米。”
7月中旬,笔者来到陈明军口中的险工险段。大堤两岸,草木葱茏,背水坡下,稻田如毯,芝麻、豌豆长势喜人,眼前的和美丰收景象,已全然不见当年的惊涛痕迹。
“别看现在平静,98年这里曾发生荆江最大的内脱坡险情。”已退休的原高陵镇水管所所长田方年,当时是抢险的技术骨干,他指着堤岸的碎草地告诉记者,杨叉堰堤段自1954年以来,便从未上过水,突然遭受洪水长期浸泡,抗剪强度大幅减弱,在外江水位的压力下,堤身出现大面积内脱坡。
“脱坡面积有近一个篮球场大小,堤身裂开了一条半米宽的缝隙,洪水顺着裂缝不断往外涌。”时至今日,田方年依然记得当时的焦灼。杨叉堰堤段处于联合垸制高点,一旦失守,洪水将长驱直入,吞噬垸内高陵镇和团山寺镇10万亩农田,8万群众将失去家园。
千钧一发之际,近400名解放军战士和老百姓打响抢险战斗,在漫水处,以血肉之躯筑起人墙,挡住汹涌的洪流。军民齐心协力,一起扛沙袋、堵裂缝、固堤角,在泥泞的洪水中连续奋战一天一夜,最终将险情牢牢控制。
高陵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明炎是险情的亲历者。他回忆,当时战士们要蹚过水田,到100米开外取土,几趟下来,一个个都成了泥人。眼看防汛物资吃紧,老百姓便拆了自家的厨房,扯掉田里的棉梗,用来腾地取土,还自发筹集了2万斤稻谷支援抢险。
“有战士累倒在堤上,有群众摔得骨折,手上磨出血泡,脚上划出血口子更是寻常的事。”陈明炎说,大家就只有一个信念,一定要守住堤,守住家。
时光流转,洪峰远遁,惊心动魄的裂口早已隐匿于葱茏的草木之下,曾经的水患之地,如今已是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荷菱湖畔,碧波荡漾,绿植如茵,大红色的仿古民宿依水而建。近年来,依托荷菱湖生态湿地公园和原生态自然村落风貌,高陵岗社区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。每到节假日,这里游人如织,热闹非凡。
去年底,九队湖畔项目建成,给高陵岗社区文旅发展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据悉,九队湖畔项目占地476亩,总投资3000万元,以杨溥廉政文化为基础,音乐之湖为根本,融入江豚、麋鹿等石首特色元素,开发了户外婚庆、篆刻文化、果木花卉采摘、垂钓烧烤等多个旅游项目。
“现在,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。”张凡金常年在外务工,看到家乡的文旅产业越来越红火,他回到老宅办起了农家乐,每逢旺季,前来用餐的游客络绎不绝,年接待食客超1万人次。在高陵岗社区,像张凡金一样,吃上旅游饭的居民还有不少。陈明炎介绍,目前,仅社区内,便有民宿、农家乐约10家,从业人员人均增收2.8万元。“等到九队湖畔全线运营,文旅产业还将更上一层楼。”陈明炎说。
27年春秋更迭,昔日的惊涛骇浪已经化作碧波胜景,高陵镇始终在伟大的抗洪精神中汲取养分,奋楫前行:周家湖村的“小桃子”长成富民大产业,九龙都工业园区内机械轰鸣。工业兴镇,农业富民,文旅添彩,“产业兴、生态美”的振兴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。(记者:陈卓;编辑:袁俊峰;责编:段植兰;审核:后雨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