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农村电商基础知识集中培训到直播带货实战,从赴河南、安徽等地开展跨区飞防作业到赴浙江省、山东省观摩研学……2024年以来,石首市创新构建“三维协同育人才、三链贯通促转化”培育体系,实现“培训——实践——增收”闭环,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双向贯通,为全国县域高素质农民分类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“石首方案”。
作为全国第一批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市县之一,石首市聚焦“学什么、怎么用、如何通”核心问题,秉持“学用结合、以用为主、重在实效”理念,确立“以产业需求定内容、以实践转化验成效、以增收致富显价值”目标。结合乡村振兴实践需求,将101名培训学员精准划分为乡村建设发展人才51人、新型农业服务人才50人,推动人才培育从“重数量”向“重质量、重分类、重实效”转型,着力破解“学用两张皮”难题。
“本次学习使我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”来自久合垸乡的学员曾祥文说,培训内容不仅包含传统的种植技术环节,还涉及生产规划、成本核算、市场对接等延伸领域,突破了以往单一技术层面的认知局限。目前已经成功与多家采购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达成一定规模的产品销售协议。
在理论学习方面,针对乡村建设发展人才采用“政策解读+案例教学”模式,拆解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》等政策,引入浙江“千万工程”中“垃圾不落地”“污水零直排”等实操案例,开发“10分钟政策微课”30个,2024-2025年开展线上学习800人次、线下讲座15场,出勤率达98%;针对新型农业服务人才采用“技术原理+数据应用”模式,将智能农机操作、土壤检测等内容转化为“田间小课堂”,联合长江大学编制《农业服务技术手册》(收录30项本地化技术),组织线上答疑20场,确保技术要点“听得懂、用得上”。
在实践实训方面,将乡村建设发展人才安排到新厂、横沟、天鹅洲经济开发区、南口、东升镇等“美丽宜居村庄”示范片区完成顶岗实践,参与村庄绿化、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,人均实践时间超过30天,85%能独立完成村级小型建设方案设计;将新型农业服务人才对接石首市合丰农业社会化服务队、小河口镇群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、久合垸乡久久农资专业合作社、高陵镇肖峰农产品种植家庭农场等企业,参与农机作业、农资配送、产品初加工等全流程服务,实践考核通过率95%,12人掌握无人机飞防等“高精尖”技能。
此外,石首市还创新采用“晴耕雨读”模式,农忙时组织两类人才分赴田间、村庄实践,农闲时集中复盘,破解“参训与生产冲突”难题,截至2025年6月,累计利用雨天、冬季等农闲时段开展集中研讨12场,学员参与率达100%;同时,创新“企业出题、专家破题、农民解题”机制,解决病虫害防治、农机维修等技术难题50余项,切实提升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来自团山寺镇的学员刘昕围绕“鸭蛙香稻”生态种养模式展开深度研习与实践,谈及此次培训,他说:“高素质农民不仅要懂技术,更要懂生态、会管理。从前种植只关注水稻产量,通过此次研习实践,学会了从‘生态系统’角度统筹管理。”
开展学用贯通试点培训工作以来,学员参与和带动石首市2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“石首笔架鱼肚”和“桃花山土鸡蛋”,产业链产值增长30%;推广的多项技术形成地方标准,其中“鸭蛙稻”和“稻鸭虾”技术成为省级主推技术示范标准……“石首学用贯通试点培训让农民从‘旁观者’变成了‘参与者’,更是乡村振兴的‘受益者’。”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如是评价。
据了解,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试点项目是农业农村部于2024年启动的一项重点人才培育计划,通过创新培育机制,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高素质农民。石首市将持续深化“学用贯通”试点,让更多农民从“学员”成长为“带头人”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人才动力,树立石首特色农业标杆。(记者:郝继华;编辑:袁俊峰;责编:陈怡憬;审核:后雨晴)